WeChat

百擎大数据

网络舆情传播定律存在的误区

2020-01-09 17:06:00

  对于网络舆情事件而言,有人认为从舆情爆发到平息,一般只需要七天左右。对此,一些涉事主体在应对网络舆情时,会产生误区,易做出偏颇的做法。

网络舆情传播

  一、一些舆情涉事主体认为,既然存在“七天传播定律”的说法,那么就静等七天,将舆情热度失效,网民被新的热点事件所吸引当作化解危机的“捷径”。

  因此,一些舆情应对主体常以“进一步调查、进一步处理”之类的回应作为舆情试探,期待新的热点出现,从而转移公众的视线。

  二、有些地方还形成了一套“危机公关”的操作流程,虽然回应比较迅速,但往往流于“第一时间、高度重视”等说辞,却迟迟不见其有实质性的调差与处理方法。

  因此,一些媒体将这种应付式的处理方法概括为“表态快、处理慢;发布多、真相少;重道歉、轻追责”或“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公众关切的后续调查成为“半拉子工程”,事件调查结果难觅踪影。“虎头蛇尾”式的舆情应对被称作“舆情烂尾”,表现出一些舆情应对主体的鸵鸟心态、侥幸心理。

  在信息传播碎片化、快速化的新媒体环境下,舆情热点事件频繁更替,新闻舆论由此出现了“失焦、散光”灯现象,给舆情应对主体“拖冷”新闻提供了条件。

网络舆情定律

  三、有些媒体为迎合受众需求、追求轰动效应,对社会现象的报道常常流于讲肤浅的故事和制造“标题党”式的“流量新闻”。这类媒体既缺少对热点事件前因后果的深度挖掘,也没有对后续调查情况和处理结果进行追踪,让公众看不到事件真相和调查结果。

  渲染式的报道对公众的情绪化表达推波助澜,磨钝了公众对负面新闻的敏感性,助长了一些网民的肤浅认知和情绪化表达,致使其难以形成主动搜寻全面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正确理解和分析媒介信息的能力远远不足,同时也不具备持续关注某一事态发展、监督事件进程的习惯和意识。

  对于“七天传播定律”,政府、媒体、公众和意见领袖等都是重要的舆论引导主体,而作为关键主体的政府,在舆论引导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对网络舆情,进行封、堵、捂、压不可行,寄希望于网民遗忘不可靠,仅靠快速回应也不能满足舆情引导和应对的要求

友情链接

公司地址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芙蓉路 268号创新创业园2幢3#C二层南

联系电话 0551-63539881;18956065233

备案号:皖ICP备17002142号 Copyright © 2020 CENTU PLEENG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