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擎大数据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微信以及微博的广泛使用,使得网络舆情环境下人际传播呈现出瞬时性、广域性、交互性等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传统信息传播由政府主导的局面被颠覆,草根民众的话语权得到极大释放和彰显。底层民意聚集起来的网络舆情,在对地方政府行为保持一定张力的同时,其消极影响也暴露无疑,加之政府自身主观存在的原因,使地方政府公信力缺失愈加严重。
网络舆情作为对社会舆情反映,并非总是理性的、积极的、正确的,也存在着非理性和被人操纵利用的一面。例如,当强势和弱势群体发生纠葛时,网络舆论往往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倒向弱者、批判“强者”。具体而言,网民往往依据已有印象和主观标准来评判是非曲直,带有浓厚“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情感态度,只要遇到头脑中所谓的强势群体(如官员、富人、警察、城管等)与弱势群体发生冲突,就会不自觉地同情弱者,为他们打抱不平,从而对强势群体大加批判,并对客观评价事实真相或为强势群体说话的进行讨伐,甚至是人身攻击。
另外,民粹主义和泛道德主义盛行,使网络舆情极易走向、走样、变质。民粹主义认为,广大社会平民为少数精英所压制,主张全民参与,认为只有全体人民才是衡量是一切非曲直的唯一标准。现实中,全民参与不仅难以达到,而且大多数民众并非是真理的“代言人”,而且在特殊情况下,多数人往往会受特定环境和因素的影响酿成“集体冲动”,形成非理性的共识。泛道德主义,则把道德标准当成一种强制社会行为意识,并无限放大道德作用而否定知识理性。泛道德主义的盛行,则易引发人们价值观的混乱,扭曲人性的真善美,使道德成为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和法则,从而使社会陷入道德虚无主义境地;民粹主义和泛道德主义的叠加,则让抨击地方政府行为和歪曲地方政府形象的言论很容易被打上民意和道德烙印,让地方政府轻易陷入网络舆情的包围和攻击之中。
网络舆情易被操作和利用,其消极作用不容忽视。在虚拟社会,谁获得了更多的网络舆论支持,其行为似乎也就更合理、更合法。因此,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或组织,往往利用网络舆情来故意制造和夸大事实真相,从而到达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当然,随着网络舆情发展,还存在很多消极因素,从而对地方政府公信力产生消极影响,这些问题不容小嘘,地方政府应认真对待这些问题,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